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
开启继续教育新局面——转型·选择·重构
观光考察景点概览
1、长江隧桥
上海长江隧桥是上海长江大桥、上海长江隧道的统称,又称崇明越江通道、沪崇通道工程,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,国家重点公路建设规划中上海至西安高速公路的过长江通道之一,上海长江隧桥(崇明越江通道)工程位于上海东北部长江口南港、北港水域,是我国长江口一项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,该工程的建成将改善上海市交通系统结构和布局,加速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,更好地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,提升上海在全国经济中的综合竞争力。工程起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五好沟,经长兴岛到达崇明县的陈家镇,全长25.5公里。工程采用“南隧北桥“方案,即以隧道形式穿越长江口南港水域,长约8.95公里;以桥梁形式跨越长江口北港水域,长约16.65公里。工程按高速公路标准,双向六车道,设计荷载公路I级,设计车速80-100公里/小时。1993年,上海长江隧桥的建设设想被正式提出;2003年2月,崇明越江隧道工程项目建议书获国务院批准立项;2004年8月中旬,崇明越江通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务院发改委批准。
上海长江隧桥工程三大特点
一、工程投资量大,单体工程投资达到126.16亿元;
二、工程规模大,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隧桥结合工程;
三、工程科技含量高,桥、隧、轻轨三者结合,其中长江隧道工程使用的直径
上海长江隧桥工程之最
“长”——盾构一次性掘进距离长达
“大”——所采用的两台超大盾构的直径达
“深”——大部分施工要在江底完成,而最深的隧道深度将达到
2、东滩湿地
崇明东滩位于上海市崇明岛的最东端,南北濒临长江的入海口,向东缓缓伸向浩瀚的东海,并与南北大陆遥遥相对。崇明东滩保护区南起奚家港,北至北八滧港,西以1968年建成的围堤为界限,东至吴淞标高零米线外侧
崇明东滩处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的东亚季风地区,加之东滩地处长江口和东海水体的包围之中,由于水体热容量大,对周围岛屿和滩涂的气温有调节作用,因此,保护区的气温比较温和,阳光充足,雨量充沛,四季分明。
崇明东滩保护区面积为326平方公里,属长江口典型的河口湿地。其中自然保护区在堤外滩涂的面积共265平方公里,包括吴淞标高零米线以上的滩涂为120平方公里,吴淞标高零米线以外宽度
崇明东滩位于长江入海口,处于我国候鸟南北迁徙的东线中部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其生物多样性价值体现在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。东滩滩涂辽阔,拥有丰富的底栖动物和植被资源,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集散地,也是水禽的越冬地。崇明东滩记录的鸟类达312种,迁徙水鸟上百万只。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3种。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167种,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有51种。列入《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》的水鸟有12种。另外,根据1996年春季调查统计到的涉禽数量上分析,有8种超过或到达世界种群1%;3种达到或超过停歇地大于0.25%标准。1999年崇明东滩正式加入东亚—澳大利亚涉禽迁徙保护网络,2002年1月,湿地国际秘书处正式接纳崇明东滩为国际重要湿地。
崇明东滩是一种泥沙堆积地貌,自海堤向外形成微缓的斜坡,根据潮汐作用的潮位和滩面高度,又构成了了潮上滩、高潮滩、低潮滩三种不同的微地貌生境,分别生长有不同的动植物群落和底栖动物类群。
东滩的另一个微地貌特征沟汊纵横,形成了特有的网状水系,同时从长江带来的泥沙促使其不断地向外淤涨,形成一种动态的滩涂湿地。
崇明东滩独特的地理环境,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广阔的滩涂湿地,为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。东滩不仅吸引了大量的鸟类,而且还有十分丰富的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,在堤内,还有两栖爬行动物和兽类的生存。
3、乌镇
乌镇地处江南六大古镇的中心位置,它离上海只有80分钟的车程,离杭州仅50分钟的车程,离苏州也很近,只需60分钟的车程。
桐乡市乌镇是个水乡古镇,镇上有修真观、昭明太子读书处、唐代古银杏、转船湾、双桥等景点,西栅老街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。乌镇又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故里。镇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,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东侧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读书处,现辟为茅盾纪念馆。
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,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。全镇以河成街,桥街相连,依河筑屋,深宅大院,重脊高檐,河埠廊坊,过街骑楼,穿竹石栏,临河水阁,古色古香,水镇一体,呈现一派古朴、明洁的幽静,是江南典型的“小桥、流水、人家”石板小路,古旧木屋,还有清清湖水的气息,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种情致,一种氛围。过“逢源双桥”,远远水面上漂来一叶扁舟,两位乡间女子坐在船头,悠扬的江南小调也越飘越近,走在如今的一些老街上,常会心生感触:旧貌还在,气韵无存,但游乌镇没有这种“物是人非”的感觉。如今的乌镇大致分类为传统商铺区、传统民居区、水乡风貌区、传统餐饮区、传统文化区、传统作坊区。作坊区内,竹艺、扇艺、陶艺、壶艺、文房四宝、木雕、纺纱织布……曾在桐乡周围流行一时的手工作坊一家挨着一家。商铺区里,曾在乌镇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商铺、当铺、药铺都以原本的面貌呈现着,只不过留下了岁月刻下的刀刀痕迹。民居区修旧如旧,最值得访问的就是那些仍沿街而居的老人们,他们与乌镇共同走过了数十年的光阴。文化区,印象深刻的是蓝印花布“漫天起舞”的庭院,音韵锵锵的古戏台,还有幕布上的那一段“皮影”传说……